栖霞区司法局“三步两线”宣贯新修正的《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》
2025-04-27 10:22:00  来源:法润江苏

为深入开展“八五”普法工作,增进民生福祉,栖霞区司法局结合地区实际,主动作为,精准发力,通过“三步两线”切实将住宅物业纠纷的风险防范工作走深走实。

一是培育普法队伍,覆盖宣传有枝有叶。为实现《条例》宣传的精准触达与广泛覆盖,一方面,邀请律师、大学教授和经验丰富的司法行政工作者,针对业委会成员、物业企业负责人、普通业主等不同群体普及《条例》,满足各群体对《条例》知识的差异化需求。另一方面,充分调动社会力量,整合社区网格员、物业人员、退休党员、法律明白人等群体,发挥其贴近基层、熟悉社情的优势,组建普法志愿队伍,围绕《条例》的修订背景、核心条款等内容进行集中系统化培训,重点讲解维修资金使用、业主自治组织权责、矛盾纠纷化解、电动自行车管理等常见热点问题,强化队伍普法能力,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实施物质奖励与荣誉表彰,强化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,更好地服务居民法治需求。

二是聚焦重点人群,阵地普法有形有效。加强与街道、社区、物业企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作,建立普法联动机制,形成“司法局主导、多部门参与、全社会联动”的普法宣传格局,尤其对物业矛盾多发易发小区,多形式、全方位开展普法宣传工作,提高他们依法办事、依法维权、依法解决矛盾纠纷能力,营造崇德尚法良好社会氛围。充分利用现有法治文化广场,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,通过公益讲座、法治情景剧、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,向居民普及《条例》知识,重点解读涉及多发易发矛盾风险点的法律法规,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、专业性和实效性。对老年人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人员,举办适合其参与的《条例》宣传活动,如开展无障碍观影活动、播放相关宣传视频、设立法律咨询热线等,确保特殊群体也能够了解《条例》内容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三是筑牢权益保障,链条解纷有为有位。制定完善的物业管理纠纷调解工作流程和制度,要求调解员充分倾听各方意见诉求,查明真相,依据《条例》和相关法律法规公平公正地进行调解。积极设立马群“心宁栖和”诉调对接示范点,实体化常态化运作“一站一室一庭”即律师工作站、人民调解工作室和法院的巡回法庭,推动建立“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”三调联动的多元纠纷调解机制,并根据纠纷难易程度,加强与法院、派出所、社区、住建等部门的协作配合,形成化解物业管理纠纷的工作合力,实现早介入、早调处、早化解。此外,定期对物业管理纠纷案件进行分析研究,总结纠纷发生的特点、规律和原因,针对常见问题和潜在风险,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预警和建议,从源头上减少物业管理纠纷的发生。

四是大数据+互动式,微普法有声有色。充分运用“两微一端”平台,及时发布《条例》的解读文章、宣传视频、典型案例等内容,并设置在线咨询、留言反馈等功能,方便居民随时咨询法律问题,反馈物业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,打造“指尖上”的微服务,实现学法、沟通零距离。开展《条例》知识竞赛、线上问答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,通过“掌上云社区+积分制”方式,设置奖品吸引居民参与,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,增强居民对《条例》的理解和认同,推动普法由“单向式”向“互动式”转变。此外,依托大数据技术,对活动的浏览记录、咨询问题等数据进行分析,了解居民的法律需求和关注点,并根据不同年龄段、不同小区、不同需求的居民特点,在各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推送个性化的《条例》宣传内容和服务信息,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熏陶,传播法治理念。

五是网格化广覆盖,面对面有质有量。充分发挥网格员熟悉网格内的居民情况和物业管理现状的优势,组织网格员深入网格内的居民家中、物业企业、商业店铺等场所,通过发放宣传资料、现场讲解、案例分析、广播等方式,向居民和企业面对面宣传《条例》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,了解他们在物业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,及时帮助解决问题,如:对居民飞线充电、乱停乱放、宠物扰民等行为进行“现场说法+即时整改”,不断巩固和扩大宣贯成果,提高居民对《条例》的知晓率和满意度。司法所定期对网格员的普法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,对于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,以“援法议事”工作室为载体,邀请业主代表、物业经理、法律专家围坐讨论,在法律的框架下,推动形成《小区文明公约》等自治成果,为后续的普法工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,形成良性循环。

栖霞区司法局 徐艳彬

编辑:厉欣